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科技赋能 河西沿沙地带马铃薯实现高产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来源: 甘肃日报      浏览:14      
摘要:金秋时节,走进古浪县横梁乡的千亩马铃薯田里,绿油油的薯秧顺着地膜铺展开来,农技人员拨开土壤,一颗颗饱满圆润的马铃薯露了出来,验收专家和种植户忍不住点头称赞。这是省农科院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西走廊沿沙地带马铃薯关键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示范”项目验收和测产会现场。经现场实测,在科研团队研发集成的“一垄一带双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5632.03公斤。

科技赋能 河西沿沙地带马铃薯实现高产


专家组现场测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金秋时节,走进古浪县横梁乡的千亩马铃薯田里,绿油油的薯秧顺着地膜铺展开来,农技人员拨开土壤,一颗颗饱满圆润的马铃薯露了出来,验收专家和种植户忍不住点头称赞。这是省农科院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西走廊沿沙地带马铃薯关键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示范”项目验收和测产会现场。经现场实测,在科研团队研发集成的“一垄一带双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5632.03公斤。

“以前种马铃薯,都是凭经验。”古浪县海鸿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成斌说,“品种老得掉牙,种下去产量低,还有薯块畸形;浇水更麻烦,大水漫灌不仅费水,还把地里的盐分都冲上来了,1亩地最多收2000公斤。”

张成斌的困境,是河西走廊沿沙地带马铃薯种植的缩影。这片依托祁连山冰川融水灌溉的土地,虽有光热充足、土壤富钾的优势,却因气候干旱、品种退化、土壤盐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让“好资源”难出“好效益”。2023年,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在这里破解了种植难题。

“我们首先从种子入手,引进15个马铃薯品种,在民勤、古浪、景泰3县试种,最终筛选出2至3个适合沿沙地带的品种。”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伟介绍,河西走廊沿沙地带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且富含钾元素,该地区生产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达19.1%至26.7%、淀粉含量15.97%至21.25%、蛋白质含量为1.18%至2.44%,品质指标相当突出。

品种选好了,怎么种才能高产?科研团队创新了“一垄一带双行”膜上覆土,膜下滴灌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示范田里,但见一条高垄上整齐种着两行马铃薯,垄中间铺着一根滴灌带,外面覆盖着白色地膜,膜上还覆了一层薄土。黄伟指着地膜解释:“白膜能提高土壤温度,使马铃薯提前上市,膜上覆土能防风吹,膜下滴灌能精准补水,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了15%至25%。”

更让种植户省心的是全程机械化。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薯块被精准分离、装袋,再也不用人工弯腰刨薯。“以前种2000亩地,光播种就得50个人忙一个月,现在5台机器一个星期就能完成。一台机器就能一次性完成播种、铺滴灌带、覆膜、膜上覆土四道工序,人工费省了一半以上,今年1亩地能多赚1500元。”张成斌算了笔账。

病虫害防控曾是种植户的“心病”。项目团队建立了“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的综合防控体系,选用抗病品种,用粘虫板、杀虫灯,用生物农药精准防治,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田间病虫害情况。

“这项技术拓展了甘肃省马铃薯生产区域,创新了沿沙地带农业发展模式,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李世成介绍,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既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马铃薯产量。目前,在古浪县横梁乡民调路四号核心示范区,2000亩马铃薯田成了“样板田”,并辐射带动民勤县、天祝县等地种植了2万亩优质马铃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甘肃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