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内容展示
创新型河北建设实现新突破
时间:2025年11月19日      来源: 河北日报      浏览:15      
摘要:牢记殷切嘱托,近年来,河北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促进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创新型河北建设实现新突破


创新型河北建设实现新突破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三)

近日,位于沧州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内,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本报记者 张 昊摄

近日,位于沧州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内,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燕赵大地,创新潮涌。

雄安芯昇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颗RISC-Ⅴ(第五代简单指令集)内核超级SIM芯片;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低轨卫星团队成功部署多星互联星座,在广袤苍穹中编织起无死角通信网络;

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实现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衬底小规模量产,填补国内高端晶片市场空白;

…………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强调,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牢记殷切嘱托,近年来,河北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促进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企业创新,从“生力军”到“主力军”

走进位于大厂高新区的河北时硕微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内,清洗、光刻、镀膜、剥离、芯检、封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一道道工序。

这家拥有3000多款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在声表面波器件关键技术指标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从“跟跑”到“领跑”,靠的是什么?

“创新!”副总经理王玉龙说,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就一定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25%以上,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升级的基石。

河北通过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当主角、挑大梁,培育更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万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库总量突破12.7万家,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48万家,入库数量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456家,更有5家企业登上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单。

近日,记者来到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创新气息扑面而来。

在河北森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紧张忙碌,新药研发争分夺秒。从纳米抗体平台建设,到慢病毒工艺难题攻克,再到新药临床试验,该公司不断攻坚核心技术,突破细胞治疗产业化一系列关键瓶颈。

“今年1月到9月,公司研发费用合计2618.25万元,全部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这样的暖心措施,让企业可以专注创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专注创新的底气从何而来?

税惠红利为研发添薪火。河北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直达快享服务机制,实施研发项目事前鉴定试点,培育专业化机构入企辅导,惠企数量从2020年的1万户跃升至2024年的2.4万户。

专家智慧助企业强筋骨。1301名省内外高水平专家组成328个科技特派团,服务“小巨人”企业,累计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655项,实现成果转化落地499项。

信贷资金给创新增底气。省科技厅与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发了一批纯信用科技贷款产品,持续加大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十四五”以来,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超2800亿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活力竞相迸发。

在河北,新兴产业聚能起势,未来产业抢跑新赛道。石家庄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以及保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依托绿电优势发展算力。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成为全国第一,其中廊坊、张家口分别排在全国城市算力分指数的第一、第二。

平台赋能,从“资源分散”到“合力攻坚”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开大学马玉新教授主导的医用树脂项目即将进行试生产。

“项目能快速落地,离不开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的支持。”马玉新告诉记者。

入驻研究院的南开大学苗志伟教授团队,仅用7个月就完成一款牛用兽药从试验到生产的全过程,打破国际市场垄断。

自成立以来,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已吸引18个科研团队入驻,与31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19项科研成果在沧州转化落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平台是重要桥梁。“十四五”以来,河北把建强用好科技平台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近日,在燕赵钢铁实验室曹妃甸研发中心,纯度达99.99%以上的4N级高纯铁实现吨级规模生产,进入10吨级熔盐电解装备研发阶段。这意味着熔盐电解铁技术距离产业化又近了一步。

“熔盐电解铁技术可以实现高纯铁低成本、规模化生产,较传统工艺碳排放降低95%,生产周期缩短20%。”项目负责人、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梁精龙说,以前受制于技术、资金等限制,他们研发出的成品量级只能按“克”计算。去年,在燕赵钢铁实验室的支持下,他们建设了中试产线,实现百公斤级熔盐电解产线设计和应用。

打造创新策源地,2024年,燕赵钢铁实验室揭牌运行,燕赵绿色化工、现代交通、电力实验室也进入筹建试运行阶段。截至目前,4家实验室已攻克59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25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省实验室“茁壮成长”,国家级平台也在加速布局。

2024年,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落户河北,自主创新研发国际领先的“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河北在该奖项上实现主研项目一等奖零的突破。

“‘两宽一高’技术应用面积超40万平方公里。”项目负责人张少华介绍,这项技术已支撑国内3个10亿吨级油田和4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勘探开发。

不仅是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在河北省布局的国家级平台数量已达31家,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研发链条全覆盖。

平台赋能,产学研“抱团”,激活创新动力源。

依托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平县域企业成功研发滤筒自动化焊接设备,0.013毫米不锈钢微丝工艺突破国内最细纪录;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助力下,中空纤维膜和反渗透膜材料开发、生物合成丁二醇等高新技术项目已落地转化……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高地引领,以燕赵实验室为‘总平台、总链长’,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平台建设体系。”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破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给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正成为河北诸多改革举措中的“一招鲜”。

前不久,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雄安一号”完成生产下线,这是首颗“雄安造”卫星。

作为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企业专注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研发制造,今年春节前落户雄安科学园。

“雄安既汇聚了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创新要素,又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雄安我们大有可为。”该公司总经理史耀中说。

以疏解为契机,以创新谋未来,河北省通过场景专项、科技金融、场景招商等组合拳,推动京津新技术新产品在河北首试首用,打造“空天信息+水利、林草、应急”“机器人+工业制造、服务、安全”等一批跨区域协同示范场景,一批优质科技企业落户河北。

改革,要找准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当初创业,顾虑不小。”张明路既是创业者,也是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一段时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产权不清,不少科研人员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顾虑。

向改革要答案,2022年,河北在省内10家高校院所开展赋权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河北工业大学将转化收益的95%奖励老师,职称评审时还向成果转化倾斜。

乘改革东风,张明路创立公司,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研发出的20余款金属立面爬壁机器人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众多企业应用。

此外,在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院所,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正加快走向应用一线。

以“人才活水”激荡创新“一池春水”。

修订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完善省科技奖励制度,增设特等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扩大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实现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全覆盖,让“钱”更能为科研人员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硬指标”,在工程系列职称中专门增设技术经纪类别,激励成果转化……

河北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活力加速释放。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967.8亿元,年均增长率跑赢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71.4亿元,是“十三五”末期的3.53倍。

创新引领,实干争先。新征程上,依靠创新驱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记者刘荣荣、王璐丹)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河北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