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台州黄岩西甜瓜科创中心内人声鼎沸,十多名有着丰富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经验的瓜农,正围绕明年西甜瓜新品种筛选、种植技术优化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这些看似普通的瓜农,实则是黄岩农业的“红色移动智库”。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返乡流动党员瓜农。
“追着太阳种西瓜”,黄岩瓜农这支先锋群体,用数十年时间将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如今,他们带着在外积累的宝贵技术与经验回到家乡,为黄岩西甜瓜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红色智囊返乡:田间经验碰撞科创火花
在黄岩西甜瓜科创中心,一场场关于西甜瓜产业升级的“头脑风暴”从未停歇。这里的主角,是从海南、江苏、上海等全国多地返回家乡的流动党员瓜农。
瓜农们带着不同地域的种植心得齐聚一堂,你谈热带地区的高温种植技巧,我聊温棚里的湿度调控经验,他分享病虫害绿色防治的实用方法,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分散的田间经验汇聚成集体智慧。
“我们把今年在外地种瓜的品种、产量、抗病力都汇总起来,一起研究哪些品种更适合推广,哪些技术能改进。”流动党员瓜农杨明俊的话,道出了这场集体研讨的核心价值。
而黄岩西甜瓜科创中心并非普通农业园区,它是集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核心载体,堪称黄岩农业“地瓜经济”的“心脏”。
这里的每一项成果,都深深镌刻着流动党员瓜农的实践印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凝聚着“红色移动智库”智慧的成果,会精准传递给散布在全国的黄岩外出瓜农,助力他们破解种植难题、提升瓜果品质、增加收益,让乡土经验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价值。
机制破界赋能:党委搭桥让技术不掉线
为了让“红色移动智库”的力量充分释放,黄岩区创新成立瓜农党委。
这个打破传统地域限制的“特殊党委”,既是在外流动瓜农的“娘家人”,更是连接智库与产业实践的“科创纽带”。
在瓜农集中的省市,党委设立专属联络点,系统收集一线种植中的品种需求与技术难题。这些来自田间的“急难愁盼”,会第一时间直通家乡的西甜瓜科创中心,让选育的新品种、优化的新技术精准对接需求,帮助外出瓜农攻克种植中的难题。
“一方面收集外出瓜农的需求,另一方面把家乡的惠农政策、科创园成果及时送出去,让瓜农在外种瓜更有底气。”黄岩区新型瓜农联合会理事长牟森林说。
考虑到流动党员常年在外,理论学习、技术更新容易“掉队”,黄岩区还量身定制了“补学方案”。
线上推送“学习大礼包”,将党的政策、最新种植技术打包送到党员手机上;线下组织集中培训,邀请农业专家与返乡“土专家”同台授课。既学理论又练实操,确保“红色移动智库”的成员思想不落伍、技术走在前。
“在外是黄岩‘流动名片’,返乡做乡村振兴‘领头雁’”,流动党员瓜农牟林胜的心声,正是整个智库群体的责任与担当。
联动结出共富果:5万瓜农撑起150亿产业
如今,黄岩已构建起“党组织+科创中心+协会+流动党员”四方联动机制,让“红色移动智库”的智慧持续转化为产业动能。
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的“远程技术门诊”,让外地瓜农随时能与家乡的专家、技术能手连线求助;在种苗调配、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环节,更有“一对一”帮扶,推动一批又一批优质瓜种从黄岩试验田走向全国种植基地。
数据见证着智库的力量:黄岩西甜瓜科创园展示推广中心核心区(一期)已试种426个西甜瓜品种,其中西瓜品种333个、甜瓜品种93个;十多个经流动党员参与筛选的优质品种,已在各地结出“共富果”。
以“西瓜之乡”茅畲乡为中心,黄岩外出瓜农达5.2万多人,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带动全国十余万农户增收。
这组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在“红色移动智库”推动下,黄岩西甜瓜产业技术与品牌的强大支撑。
“下一步,我们会持续优化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加大科创研发力度,让更多好品种、好技术惠及瓜农。”茅畲乡党委委员王滔的规划,勾勒出“红色移动智库”的未来方向。
从离乡时的技术积累,到返乡后的智慧反哺,黄岩的“红色移动智库”让“离乡不离党、返乡有作为”成为现实,也在一颗颗甜美的西甜瓜中,书写着“外出促共富、返乡助振兴”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