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月球磁异常可能是“撞”出来的
时间:2025年11月17日      来源: 光明日报      浏览:10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新发现

月球磁异常可能是“撞”出来的

人民日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张晓华 通讯员蔡金曼、吕晓烨)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地球富含水和氧气,极易形成三价铁的氧化物。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保护且缺乏水,被科学家认为整体处于“还原环境”,极度缺少氧化作用的关键证据,特别是赤铁矿等高价态铁氧化物。此次,科研团队联用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确认月球原生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以及独特的产状特征,并提出赤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在大型撞击形成瞬时高氧逸度气相环境的同时,铁元素在高氧逸度环境中被氧化,使陨硫铁发生脱硫反应,经气相沉积过程形成微米级晶质赤铁矿颗粒。

值得关注的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为具有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该研究首次利用样品证实了在超还原背景下月球表面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揭示了月球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磁异常成因。

嫦娥六号着陆并采样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岩石质天体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为探索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独特场景。据悉,该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得到国家航天局月球样品的支持。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