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容展示
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 (文化中国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时间:2025年11月10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6      
摘要: 北风日盛,寒气渐起。除了增添衣服,人们还习惯食用一些滋补之品。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火锅、汤面等,不仅愉悦着味蕾、温润着脾胃,也提供着抗风御寒的能量。“夏食寒”“冬食热”,是古人“观天象”而察人事得出的饮食之道。但“滋补”不能“蛮补”,一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蕴藏着对中医药理论的独到见解,点明了平衡进补的道理。

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

(文化中国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记者 孟 扬


  立 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2025年立冬始于11月7日。

  立冬的“立”指开始,“冬”是一年四季中最后一个季节。《说文解字》解释:冬,四时尽也。

  古人认为,立冬时节,水始冰,地始冻,万物收藏。此刻象征着冬季的来临,一年的时光已进入尾声。

  

  立冬,意味着大自然开始进入水冰地坼的闭藏之季。

  北风日盛,寒气渐起。除了增添衣服,人们还习惯食用一些滋补之品。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火锅、汤面等,不仅愉悦着味蕾、温润着脾胃,也提供着抗风御寒的能量。“夏食寒”“冬食热”,是古人“观天象”而察人事得出的饮食之道。但“滋补”不能“蛮补”,一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蕴藏着对中医药理论的独到见解,点明了平衡进补的道理。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萝卜”一般指白萝卜。中医认为,萝卜性凉。“冬天”与“萝卜”乍看似乎不搭,细想却有奥妙。在古人看来,立冬之时,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升,人体的生理状态随之调整,腠理闭合,内敛阳气。此时,人们喜欢在有取暖设施的室内“猫冬”,运动量减少,若是再过度食用温热补品,反而容易导致气血壅滞,出现体内积热郁火、体外畏寒肢冷的“外寒内热”之状,产生腹胀、口干等“冬燥”或“食积”的情况。作为冬季常备菜蔬,萝卜恰好可以平衡滋腻。从中医药理属性的角度看,萝卜“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可以起到解积滞、助消化、化痰热等作用。这犹如为壅塞的室内打开一扇窗,通过消解“燥热内滞”使身体机能保持通畅状态。熟的萝卜“补而不滞”,既抑制了“虚不受补”,又可防止“补过头”。“冬吃萝卜赛人参”的俗语,强调的也是萝卜在特定时节“以通为补”的独特价值。

  与冬吃萝卜形成巧妙呼应的是“夏吃姜”。夏季湿气重,湿邪困脾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天气炎热时,很多人又偏爱冷饮冷食、喜欢吹空调,这也容易损伤脾胃。身体腠理开放,阳气外浮,而体内阳气不足,就会形成“外热内寒”之态。生姜性温,味辛,有解表散寒、醒脾开胃、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等作用。所以,夏天适当吃姜,可以驱散寒湿,防止“内寒”伤身。

  如果望文生义,把“冬吃萝卜夏吃姜”简单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菜品推荐”,并不恰当。《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一冬一夏,一凉一温,萝卜与生姜的搭配,是中医“天人相应”“以平为期”观念的具象体现——饮食调整与自然变化同频,以应季食材的性味弥补外界环境对身体的影响,让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时制宜”的中医养生之道,是顺应时节、读懂身体信号的生活方式:不与自然对抗,而是与天地共舞;不追求单一元素的强化,而是维持着整体系统的平衡。

  看似简朴的“季节食谱”,体现了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智慧。立冬之际,捧起一碗热乎乎的萝卜汤,留在口中的是食物甘甜的滋味,沁入心脾的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悠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0日 12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