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蕴藏在烟火人间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5年11月06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12      

蕴藏在烟火人间的历史与文化

——读刘伟波长篇小说《平遥话》

阎晶明



  山西平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人间的悲喜沉浮就在这古城的车水马龙中。平遥是一座城,同时也是一部书。

  翻开刘伟波的长篇小说《平遥话》(作家出版社),古城的气息扑面而来,个中滋味回味无穷。《平遥话》串联一家三代的家族史,融合古城民俗风物与历史事件,塑造了刘元、杨掌柜等兼具传统美德与人性弱点的平民形象。

  《平遥话》是一部文化小说,作者具有展现地方文化的热望,这也构成了作者的创作动力。作者刘伟波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平遥人,平遥话对他而言是与生俱来的文化乳汁,是空气与阳光般的存在。作者以方言为切口进入故事,在举重若轻的叙述中进入主题,写出了祖辈、父辈、子辈的人生及命运,让人读出一种小说的轻灵。

  《平遥话》是一部词典体小说。词典式的写法其实具有相当的冒险性。当你定位一个词的时候,它是不是平遥话里独有的,是不是有代表性,本地人、外地人都会去考量,这都是对作者的考验。作者在小说中对方言做了很好的处理,首先是分寸拿捏。有的词语,他将其归为“平遥话”,如姐姐叫“大大”,其他比如“四致”“突儿”“兀家”等,很有代表性。作者借着对这些词的解释,带出对平遥地方习俗的交代,民间风情的描写,进而引出相应的人物故事。有的词,既可以说是平遥话,也可以说是晋方言甚至北方方言。作者通常会用“可能别的地方也这样说”过渡,既保证叙事的顺畅,也兼顾到“语言学”上的审慎。

  《平遥话》“辞典”式书写的又一个特点是,作者时常会主动为方言寻找依据,证明它其实是古语传承,且有相当的文化内涵。一个看上去很土的方言,原来却有深奥出典,或源自《尚书》,或源自《诗经》《左传》,而且经过了《说文解字》的“认证”。

  《平遥话》里,主人公刘元及其家族,历经历史风云,人物命运令人唏嘘感慨,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并不凝重。生活化的切口,让人物命运有了漫随流水般的从容和如常。同时,由于是对故乡方言的故事化回望,时有一种轻度的喜感带入。直接的效果是读起来不那么沉重,同时还流露出主人公刘元性情中的大度与开怀。

  关于平遥有不少书,但以小说表现这座城,并不常见。《平遥话》未必是第一部,但如此全面、多面地描绘平遥的烟火人间,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来展现一个地方多重的、原生的、变化着的文化,无疑值得关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