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合作社贷了1500多万元,从2023年到今年6月,享受设施畜牧业贴息贷款补助资金45.0211万元,实实在在地省下了一大笔利息,融资成本降了、压力也小多了。现在我手头的资金更充裕,合作社能更从容地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了。”9月28日,朔州市山阴县海春奶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海道高兴地告诉记者,贴息贷款缓解了自己的融资难题,现在合作社的竞争力更强了。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逐年增长,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探索出“一贴二奖三保险”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路径,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经营主体得到了实惠。
财政贴息资金
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2019年以来,我省设立省级财政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山西省贷款贴息资金专项工作方案》,不断扩大贴息范围、贴息规模,撬动更多金融、社会资金投向特优产业,切实培优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推动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据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范斐介绍,近三年,全省共安排省级财政贴息专项资金6亿元,平均每年达到2亿元,每年可撬动金融社会资金投入200亿元左右。今年,省级财政贴息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18909万元以上,占到省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总额的10%左右,预计可撬动金融、社会资金230亿元左右投向特优农业产业。截至目前,全省农林牧渔贷款余额超过1600亿元,有效扩大了农业产业投资,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各种奖励资金
全面提高使用效益
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连年扩大奖励资金规模,持续优化奖励方式,不断拓展奖励资金范围。
在粮食生产方面,对种粮农民等主体,出台大豆、油料等作物种植奖励政策,明确了奖励标准和发放流程,按种植面积通过“一卡通”发放奖励资金,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24年对种植大豆的农户每亩补助100元,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135万亩大豆种植任务。近两年,安排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聚焦特优农业品牌,创建16个农业品牌强县,每个特优产业强县奖励1000万元左右,带动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特优农产品销售50亿元以上。
在乡村建设方面,鼓励市县在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改革等方面先行投入,省级根据市、县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评价结果等安排奖励资金。2024年,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专项奖励资金1.9亿元均按此办法奖励市、县,有效调动了市县积极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农村污水治理率达25%,超过国家下达目标3.6个百分点。
多元保险体系
有效稳定农民收入
我省通过创设保险险种、创新保单增效、完善运行机制,持续推进政策性农险“提标、扩面、增品”,织牢筑密农业风险保障网。
聚焦稳粮保供、特优农业、农民增收,推动粮食作物、大宗畜禽保险等提标,设立政策性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有效稳定种粮农民信心和收入。省级设立政策性苹果、梨、谷子、黄花等6种省级政策性成本保险和全国唯一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收入保险,通过省级奖补鼓励市县设立肉牛、黄芪、小杂粮、中药材、干鲜果等保险,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保险保障,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朔州市朔城区是省级政策性玉米收入保险试点,中煤保险公司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玉米红蜘蛛病虫害蔓延情况后,立即启动预警机制,紧急捐赠20吨防治药品,组织无人机统防统治,并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措施覆盖全区3800余亩玉米地,为农户挽回产量损失约20%。临汾市汾西县采取“保险+金融”的方式,为2万头肉牛集体授信,授信额度达到牛肉评估价格的40%,有效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缺口,渡过发展难关。
截至目前,我省共设立收入保险、完全成本等农险产品600余个,覆盖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50余种农产品。2024年,全省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4.15亿元,同比增长27.02%;提供风险保障1226.08亿元,同比增长23.74%。赔付支出26.16亿元,同比增长26.72%,受益农户187.20万户次。(记者 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