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拼”在发展一线的新疆青年(追梦人)
时间:2025年10月11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9      
摘要:侧耳倾听,丝绸之路的风里回响着火车、汽车、飞机的声响;举目远眺,戈壁滩已是风电和光电发展的广阔海洋;手指轻触,小小屏幕就能管理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新疆不仅仅是“诗与远方”,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广大青年把握机遇、干事创业,“拼”在发展一线。

投身国际物流、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干事创业——

“拼”在发展一线的新疆青年(追梦人)

人民日报记者 蒋云龙


  图①:李潮在办公。
  受访者供图
  图②:马怡茹(中)给农户讲解无人机遥感监测工作方法。
  受访者供图
  图③:姚慧明(左)配合海关关员进行货物查验。
  苟宝鹏摄
  图④:新疆赛里木湖风光。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展现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

  侧耳倾听,丝绸之路的风里回响着火车、汽车、飞机的声响;举目远眺,戈壁滩已是风电和光电发展的广阔海洋;手指轻触,小小屏幕就能管理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新疆不仅仅是“诗与远方”,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广大青年把握机遇、干事创业,“拼”在发展一线。

  抢抓发展机遇的外贸人,助力中国货物飞向世界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最后一班货机飞过夜空,新疆万盛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运营主管姚慧明到了下班时间。27岁的他,已是一名资深外贸人了。

  “2019年大学毕业,我就开始做外贸货运代理。以前做公路运输,给一辆辆卡车配上国内的百货、汽车电池或医疗物资,发往欧洲和中亚。”姚慧明说。

  2023年,姚慧明开始做航空货运,那是令他印象最深的一个春节——没回家过年,而是在喀什机场开启新的职业领域。“和公路不同,航空货运要求每个流程都精确到分钟。出现突发情况,我就要在现场临时调配货物。”姚慧明站在呼啸的寒风里,看着一架架货机满载他准备的货物腾空而起,感受到新疆正成为中国货物飞向世界的新枢纽。

  “2024年初我们发现,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量持续高速增长,而很多机场的吞吐量已接近天花板。乌鲁木齐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姚慧明看来,这也是自己难得的机遇。

  政企多次沟通互动后,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推动保税航油业务落地。此后,国际航班在乌鲁木齐加注保税航油,每吨航油能降低13%左右的成本。

  “保税航油‘随到随加’,货物通关便捷高效,提升了物流效能。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货物运力同比增长715%,成为全球航空货运出港增速最快的机场之一。”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海关副关长刘竟易说。

  “我们的业务也随之迎来腾飞。”刚开始,姚慧明预计“每天能做1架货机就算不错”,结果现在旺季1天得发出8架货机,淡季最少也得发2架。

  下午6点,是姚慧明的上班时间,完成报关流程后,他还要到机场货运现场盯着。刚接触航空货运时,姚慧明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现在每天能发出去200吨货物,已是业务熟手。

  “我是伊犁人,小时候在霍尔果斯看到外贸商人,他们把我们的货运去国外,又满载着对面的特产回来,是个很神奇的职业。”姚慧明说,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外贸人,鼠标轻点,上百吨货物就走完流程、登上飞机,从乌鲁木齐飞往世界各地。

  姚慧明的团队有110人,都是80后、90后。“做外贸,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大家都可拼了。”姚慧明说。

  年轻外贸人的工作方式和前辈们截然不同,生活方式更加五花八门。“大家各有各的爱好,我最爱的就是骑摩托车旅行,网购了全套设备,乌鲁木齐南山、达坂城、白鸟湖和博格达峰都已经去过了。”姚慧明期待着一个长假,“一定要完成我的梦想,摩旅去拉萨。”

  自嘲“白不回去”的女博士,让种地成本降低25%

  新疆图木舒克市唐驿镇位于叶尔羌河下游。还在石河子大学读博士的时候,马怡茹来这里调研,发现了一件怪事儿。

  “新疆土壤肥力已经很丰厚了,但农户为了高产,一个劲儿地增加施肥量,投入产出比反而降低了。”马怡茹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当地农户科学精准施肥,在保障产出的前提下,农户种地成本普遍降低了25%左右。

  今年28岁的马怡茹刚博士毕业,她原本计划毕业后去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可这件事让她改了主意:“学农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既然我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什么不想办法推广开来呢?”

  “我要去农业生产一线”,马怡茹向父母表达了决心,“我的研究不应该只变成论文,要让农民用得上,在农田里发挥它的作用。”于是,马怡茹和几个同门合伙成立了新疆耘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智慧种植为核心,通过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长的监测、诊断、决策,服务农户。

  “农户施肥、灌溉都不再只跟着感觉走了。”马怡茹和同事们研发了农业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农田土壤信息、养分信息和作物蒸腾情况,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控制。他们建立的农业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平台,不仅为农户种植提供决策参考,还能帮助农户更有效地对接市场需求。

  但是,在实验室搞科研,和服务农业市场可不一样。马怡茹关于作物监测模型研发的一些想法,被大多数同事反对。

  “按照我的想法进行实际农田植株采样,样本量非常大,要花费大量精力,整个公司的人员都要投入其中。”马怡茹说,这肯定会影响到公司运作,结果也未必成功。

  面对同事的质疑、畏难甚至懈怠,马怡茹选择相信自己学到的知识:“看到我有信心,他们也被说服了。”连续两年,每年4月底到9月初,新疆阳光最火辣的季节,也是作物生长的季节,马怡茹都扎在田里,远的地方一去就是一周,近处也得待上两三天。

  “我一直在认真防晒。但每到中午,火热的日头下边,防晒服穿不得、帽子戴不住。晒就晒吧,反正我已经‘白不回去’了。”马怡茹笑着说,现在这款模型已经研发成功,为农业生产服务,参与的同事们都为自己当初的坚持和努力而自豪。

  在新疆石河子市,和马怡茹一起投身智慧农业的也是一批青年人。“我们公司有40个人,大多数在30岁以下。大家觉得智慧农业非常有前景。现在种植户也普遍年轻化,他们对智慧农业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马怡茹说,“现在的新疆农业,越来越是一个年轻人的行业、一个朝阳产业。”

  扎根戈壁滩的工程师,规划一片未来的算力海洋

  淖毛湖,新疆哈密市伊吾县的一个小镇。烈日下,光伏太阳能板像一片深蓝色的海洋。戈壁滩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不停舞动。

  2023年初来到哈密,现任能源算力融合(哈密)研究院副院长的李潮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算力发展的广阔未来。

  “以前哈密以煤炭外送为主,后来发展到煤化工和新能源。这为大规模发展算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能源资源条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们正朝着‘东数西算’工程重要节点的目标不断奋斗。”李潮说。

  这个想法和哈密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坐拥丰富的能源资源,哈密市把算力经济的发展作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全力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和“人工智能+”行动机遇。

  今年38岁的李潮就这样留在了哈密市伊吾县。两年来,他的团队作为一家智库机构,为哈密的算力经济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东数西算”,做起来并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一是新疆与东部地区距离遥远,数据传输面临时延高、易抖动、丢包率高以及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新疆冬天天气寒冷,施工困难,算力项目建设又必须紧赶工期。

  “打通前一个堵点,解决后一个难点。”2024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天,李潮带领团队开始了90多天的奋战。经过多方调研与技术比对,最终通过应用国产自主可控的V2V视联网协议体系,构建新疆到其他省份的算力专网传输通道,有效解决了时延、抖动与丢包问题。

  施工的难题,李潮带领团队顶着寒风一项项解决。2024年4月,哈密伊吾先进计算集群和城市算力网示范项目成功上线,哈密市算力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近年来,重庆和哈密展开紧密合作,一是瞄准了哈密的“绿电”,希望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二是希望在算力方面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李潮说:“今年6月,我们已经将2000P算力交付给重庆,以后他们很多重要企业的算力需求,都可以在哈密得到保障。”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哈密(伊吾)算力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多个省份和多家大型企业也陆续来人,到哈密洽谈算力合作。

  当下,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哈密的算力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本地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和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服务的需求和痛点,研究院正在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大模型提供服务。”李潮说,“目前,研究院有15名年轻的研究人员,40多名相关领域的西部志愿者,其中00后是主力,大家都干劲十足。”

  “在地理上,我们可以说是西北边陲小城,但在算力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上,我们赶到了最前沿。”李潮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1日 07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