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今日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推荐 - 内容展示
行进中国|滨海冷能“热”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浏览:11      

行进中国|滨海冷能“热”

刘益佳 周梦娇

奶浆倒入后,超低温制冷系统使其瞬间凝为冰晶;搅拌器发力,一款口感细腻的冰淇淋很快制作完成。

江苏盐城滨海县,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下称“绿能港”)冷能交换大厅内,摆放着一台靠LNG(液化天然气)冷能运转的冰淇淋机。它,只是绿能港冷能利用的“冰山一角”。

这座“冰山”有多大?截至去年6月,绿能港一期全部建成,包括4座22万方LNG储罐和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设施,总罐容高达250万方。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的LNG储罐。人民网 周梦娇摄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的一座LNG储罐。人民网 周梦娇摄

“-162℃的LNG需要通过其他介质换热升温,才能转化为气态利用,冷能即在气化过程中大量释放。”绿能港工作人员说,每吨LNG气化可释放冷能约250千瓦时,一期项目每年可释放冷能约10亿千瓦时。

对冷能开发利用前,当地通过海水换热,海水能因此降低5℃。“冷能入海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会因为局部海域温度降低,造成海洋生态失衡。”滨海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欢坦言。

陶湾海洋牧场的陆上养殖基地。人民网 刘益佳摄

陶湾海洋牧场的陆上养殖基地。人民网 刘益佳摄

怎么办?当地人想到了冷能养鱼。走进陶湾海洋牧场的陆上养殖基地,养殖池里就是借助冷能降温到16℃的海水。“这批三文鱼两年就能长成10斤左右的成鱼,预计明年上市时可以卖到100元/斤。”养殖基地技术员王晨浩说,如果不用冷能,他们这样的规模每天至少需要1600度电,光一天的电费就要800元。

这个养殖基地目前只有10亩,即便计划中的150亩扩建完成,依然远远无法消纳绿能港产生的大量冷能。

装配冷能交换装置的巨型储藏罐。人民网 刘益佳摄

装配冷能交换装置的巨型储藏罐。人民网 刘益佳摄

为了充分开挖冷能利用潜力,当地投资5亿元建成了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视线转向冷能交换大厅外,一个装配冷能交换装置的巨型储藏罐与2.6公里长的两层管廊相连,一端连通绿能港LNG储罐,另一端则将LNG气化释放的冷能输送至各下游产业,这也是冷能交换的关键所在。

经此分流后,-155℃以下的超低温段用于液化空气分离,制取工业气体;-40℃左右的中低温段可以供给冷链物流与果蔬冻干食品企业;-20℃的冷能可被用于发展冰雪旅游。目前,管廊下游已吸引来冻干食品厂、海洋智算中心、冰雪乐园等在建项目。这种逐级取冷的模式,将昔日排海的冷能高效转化为工业原料与清洁能源。

实际上,在LNG气化后,对冷能的挖掘还有空间。原来,“去冷能”的天然气被输送回储能罐时,气体温度仍有-57℃。为此,回温装置以水为媒介进一步吸收剩余冷能,这些降到5—7℃的冷水还可以输送到海洋智算中心用于设备降温。

“这样一来,冷能交换中心能够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丰富冷能综合利用场景。”滨海港冷能交换中心招商服务部负责人梁笑敏说,去年以来,陆续又有不少企业来参观考察。

未来已来,依托我国这座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这片海滨之地正因冷能而越发“火热”。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江苏频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