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扎实推进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建设
借力“文旅+”,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8月10日航拍的承德避暑山庄景区。
8月10日,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在承德避暑山庄内拍照留念。 本组图片由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普陀宗乘之庙内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记,诉说着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壮举。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见证着一段段这样的民族团结故事。
近年来,为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承德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促“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今年3月,承德市获批全国首批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
激活“和合承德”的历史文化基因
走进承德博物馆,现代建筑的大气简约与历史的古朴厚重感迎面而来。“望长城内外”展厅内,观众仔细欣赏着一件件精美文物。
“很多人知道承德,是因为清朝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实际上,修建避暑山庄,除了避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边防。清政府不仅把承德当成与少数民族首领谈心宴饮的‘夏都’,更视其为联合、融汇各民族的平台。”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长孙继新说。
承德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地,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古老的民族先后在此游牧。清初期,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承德逐渐成为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1713年至1780年,清朝在避暑山庄周围建成12座皇家寺庙,作为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觐见皇帝期间使用的场所。
清朝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载体,开展祝寿、秋狝、会盟等活动,上演了一幕幕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的历史剧。承德,这个因避暑山庄而兴的地方,在清朝处理民族事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孙继新眼中,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正源自民族团结这一文化因子。这是承德文化资源的原点,是城市之根,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望长城内外”设展之初,正是抓住了民族团结这一核心要素。
该展览以近200件文物、历史档案、文字史料为载体,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时序,以多伦会盟、六世班禅觐见、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深度呈现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鲜活图景,彰显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历史基因和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该展览先后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目前,参观人数已超过184.7万人次。
“山庄因‘和’而修,外庙因‘和’而建,承德因‘和’而兴。民族和睦、共求进步,‘和合’是承德之魂。”孙继新说。
以“旅游+文化+民族”的思路搭建平台
8月10日8时,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前,随着城墙上方身着清朝服饰演职人员洪亮的声音,城墙门缓缓打开,威猛的八旗舞、勇士舞和婀娜多姿的宫妃舞轮番上演,一场迎宾仪式将游客体验感拉得满满。
“在演出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如同为这座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旅游不单纯是在看景,还是一场文化体验。”来自辽宁的游客周刚说。
承德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6.93%,为多民族聚居区,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些为承德全力推进旅游促“三交”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优势。
“景区景点、文博场所、教育基地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阵地,是旅游促‘三交’的现实基础,承德将各民族‘三交’内涵外化为可观可感可玩的旅游供给。”承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苗立田说。
据了解,承德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5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2024年接待中外游客9300余万人次。
从江南烟雨中泛舟的天籁诗韵,到满汉全席引来各族使者共聚避暑山庄……在《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实景演出中,观众看到用包容书写的团结气象,将这幅民族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
“游客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游览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一场实景演出,给北京的游客孙佳航留下深刻印象。
承德以“旅游+文化+民族”的景区建设思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旅游宣传、导游讲解、游客体验中。近年来,推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等展现民族交融的演艺品牌,年接待游客逾260万人次。2024年,原创歌舞剧《情系塞罕坝》赴内蒙古、新疆等民族地区演出30场,吸引线上线下观众65万余人次。
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氛围,同样需要更多的载体。承德充分挖掘展现民族融合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民族美食、优质民宿、文创产品等资源进行整合盘活,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大类309项,与高校合作研发15类近500款文创产品,生动传播各民族“三交”故事。
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团结工作
“丽正门的门额用汉、满、蒙古、藏、维吾尔5个民族的文字题写,史学家称它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8月11日,避暑山庄宫殿区综合服务中心宣教处讲解员张爽正在为游客讲解丽正门历史和文化价值。
承德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团结工作,扎实做好对口援藏援疆工作,与西藏阿里、新疆尉犁在文化、旅游、人才等领域协同发展,助力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承接西藏阿里地区旅游专业学生培训200余人次,与广西、内蒙古等7省(区、市)签订跨区域协作协议,将承德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
承德深挖长城文化和抗战精神,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感悟长城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中凝聚众志成城的力量。
同时,发挥好“普通话之乡”作用,着力打造普通话体验、研学、培训基地,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推动百项课题研究,开展专题研讨,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8月16日,地处河北省最北端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庙子沟村乡间小路上,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休闲散步。
“我们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相继建设了游客中心、农耕文化体验馆,以及特色民宿,每天可接待游客160余人。”庙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冯常艳说,目前,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旅游促“三交”铺就富民路。承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富裕。2024年,该市乡村旅游接待121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5.2亿元。
为扎实推进全国首批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建设,承德充分发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承德博物馆、塞罕坝机械林场等辐射带动作用,精准规划打造展示多民族聚居区优势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的十大精品线路,串联起数十个多民族聚居村,使其享受旅游发展红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陈宝云、闫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