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江苏印记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人民网江苏频道,开展“红色中国·江苏印记”革命旧址寻访系列活动。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今年的寻访活动主题聚焦“追寻抗战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人民网将陆续走进江苏省1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此次走进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南京,有两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彰显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
一处是位于市中心的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德国人约翰·拉贝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这处院落筑起了庇护生民的“诺亚方舟”。
另一处是地处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4299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镌刻在这里的31座英烈碑上,他们中除了我国抗日航空英烈,还有来自苏联、美国的援华飞行员。
或救我同胞于危难,或抗击日寇于长空,这两种定格于历史的不同场景,当下依然散发着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正义光芒。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建筑楼下伫立着约翰·拉贝的雕像。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拉贝旧居筑“方舟”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坐落在广州路小粉桥1号,院内主建筑是一幢二层西式小楼,青砖灰瓦,青藤爬墙,楼下伫立着约翰·拉贝的半身雕像,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里也是拉贝旧居。88年前,南京城遭受日军铁蹄践踏时,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约翰·拉贝打开庭院的大门,还在院子西南角挖下一个防空洞,为躲避日军屠杀的市民提供了庇护之所。1937年12月24日,拉贝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是我家、我的花园和德国学校里保护的600多名中国难民的生命。”尤其值得致敬的是,他参与设立的3.86平方公里国际安全区共计保护了25万中国人。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拉贝旧居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2004年,南京大学、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公司等单位共同决定对这里进行修缮。2006年10月31日,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
“秉承‘修旧如旧’原则,重新开放后的拉贝旧居基本还原了原貌。2013年,这里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相关负责人杨善友介绍,学校成立了团队对场馆及史料定期开展巡查和保护,希望通过系统性展出相关史料,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
“如果日本人强行闯入,我虽然阻挡不住,但我起码可以做一个目击者,观察事态发展以向世界通报。”前不久,南京大学德语法学实验班学生、“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成员火愈承走进这座纪念馆,依托《拉贝日记》原文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讲解。“这段历史闪耀着国际人道主义光辉,值得让更多年轻人可感知、可共鸣。”他说。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部分抗日航空英烈的衣冠冢。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碧血长空铸英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4年间,我国空军将士勇于亮剑,苏联、美国也分别派出了数以千计的飞行员援华作战,他们中不少人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壮烈牺牲。
“高志航、李桂丹、郑少愚、涅日丹诺夫、库里申科、罗伯特·肖特、罗伯特·亨利·莫尼……”走进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1470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2591名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236名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的名字镌刻在黑色大理石英烈碑上,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国内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此馆由由航空烈士公墓、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纪念展厅三部分组成。馆长薛莲介绍,从空中俯瞰,纪念馆主体建筑呈两架战机造型,静卧于紫金山北麓;其旁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上,31座英烈碑呈弧形排列,犹如飞机阵列蓄势待发,“V”字形纪念碑高耸挺拔尖刺苍穹。
为更好守护抗战记忆,一方面,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在公墓区安装18台固定监控设备,构建起“机防+人防”双重防护体系。
“我们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和首报制度,建立安保人员和馆工作人员双队伍巡查机制,实行不间断巡查并做好每日记录;日常巡查中若发现文物本体出现病害,会立即填表上报,由文物部门牵头组织专业队伍维修,避免对公墓本体造成人为二次损害。”该馆工作人员管磊介绍说,去年馆里完成了公墓台阶沉降碎裂、部分路面破损的修缮工作,还对航空救国碑亭进行了出新处理。
另一方面,纪念馆通过开展“飞鹰·航线”等活动,持续推进航空史料的征集寻访与研究工作,致力于丰富展陈内容,不断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刚刚结束的这个暑期,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接待了80余场研学活动。一处机舱造型的展厅内,抗战时期的空战场景被高度还原,营造出强烈的历史沉浸感,包括飞机残骸、血幅皮衣、防风目镜等实物把孩子们的思绪带到那段烽火岁月。
“创新表达是让文物讲故事,更是让历史走进人心。”薛莲说,以“馆校融合”为抓手,纪念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他们不仅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和平文化留学生交流平台,还推动“红色飞鹰”宣讲团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红色信仰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