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红本本’,往后扩大生产心里就更有底气了!”8月22日,江苏达喜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喜装饰”)的标准化厂房内,机器轰鸣,原木基料经压贴、锯板、开槽,最后变成了一块块木地板。总经理周伟攥着集体建设用地划拨土地证,指着脚下30亩土地笑意盈盈——这片曾散落着停产板皮厂的地块,如今正撑起企业年产能超100万平方米的底气。
厂房包装区内,刚下线的木地板堆成小山。人民网 李欣阳摄
2017年,20岁出头的周伟离开家乡江苏泗洪县,赴苏南闯荡木地板行业;5年后,他带着积累的技术、市场资源返乡,与堂哥周海滨创办达喜装饰。“一个主外跑市场、一个主内管生产”的“黄金搭档”很快打开局面。可创业初期仅200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很快成为制约发展的“紧箍咒”。
“只能放1条生产线,原材料和成品堆得到处都是,客户来考察时直皱眉头。”周伟至今记得2023年的一桩遗憾:一家欧洲客户虽认可产品品质,却因厂容厂貌而质疑企业长期供货能力,最终只合作了一次。
“必须拿地建厂,才能接住更大订单!”周伟暗下决心。可泗洪县“富裕村有钱没地、薄弱村有地没钱”的现实,让企业很难找一块合适的生产用地。
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泗洪县创新推出了“共享厂房”模式,让周伟终于实现了“建厂梦”。金锁镇白庙村将30亩集体用地作价入股,达喜装饰配套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一座拥有1.5万平方米厂房、办公楼的现代化工厂,生产线增加到3条。村里曾经闲置的土地也因此被盘“活”。
“这片土地以前散落着五六家停产的小板皮厂,还有几处没人住的老宅基地,荒了好些年。”金锁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仲林华说,“共享厂房”正好破解了“企业找地难、村集体盘活资源难”的双重困境。
2024年10月,达喜装饰拿到了泗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颁发的集体建设用地划拨土地证;年底新厂建成后,企业又投入300多万元升级产线设备,实现码垛、上料等重体力环节“机器换人”,现在每天能产出近3000平方米木地板。
“年产能从不足20万平方米跃升至100万平方米,首年产值有望破3500万元。”周海滨算起成本账来更加开心,“本地能提供7成以上原材料,供应商离厂房不到3公里,比在苏南时,每年可节省成本40多万元,这些钱又能用到海外市场的开拓上了。”
达喜装饰新建成的厂房宽敞明亮。人民网 李欣阳摄
企业受益,村集体和村民也跟着“沾光”。“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一二十万元,现在每年能从企业拿到近30万元分红,总收入翻了一番还多!”白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同宇说,首笔分红到账后,村里先修好了破损道路,“后续,村民健身设施完善、村庄环境整治都在规划中,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甜!”
36岁的孟冠军是“共享厂房”的直接受益者。此前,他常年辗转上海、苏州等地打工,如今在达喜装饰负责设备调试,每月能挣六七千元,还能就近照顾一家老小。“不用再跟家人分开,心里踏实多了。”孟冠军说,像他这样的村民,厂里还有数十人,大家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凭借“红本本”与新厂房,达喜装饰成了当地盘活乡村资源、推动全民创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泗洪县乡村共建“共享厂房”面积达36.7万平方米,引育企业100家,年新增产值约23亿元,税收贡献超3599万元。2024年,仅通过租金、分红、税金返还,当地村居集体收入增加了1640余万元。
“‘共享厂房’的核心是让企业有地可落、村集体有财可理、村民有业可就。”泗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模式,吸引更多返乡创业者,让更多“沉睡”的土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活力。
厂房里的机器还在不停运转,周伟看着刚签下的欧洲订单,眼神十分坚定:“现在客户来参观,都夸我们是‘现代化工厂’,接下来要把海外市场做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