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科技赋能 让非遗更炫酷(人文茶座)
时间:2025年09月01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5      

科技赋能 让非遗更炫酷(人文茶座)

郑海鸥
      当古老非遗碰撞现代科技,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掀开门帘,便仿佛伫立古镇街头,“打铁花”于空中绽放,“烟花”绚丽多姿,年节的盛景在眼前展开;敲击鼓面,便激活了屏幕中的英歌舞者,随着节奏的不同,舞姿便千变万化;轻执影杆,近距离操控皮影,观赏者变表演者,亲自导演一场“龙宫之旅”……

  在近日举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现场,因为科技的加持,非遗的故事上新、情绪价值拉满,新奇体验让观众惊呼“奇幻”“不可思议”。

  “非遗+科技”的实践正在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在线上,借助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动作捕捉等技术让非遗“酷起来”“炫起来”的创意视频不胜枚举。瓷器的窑变有哪些神奇之处?双面绣的奥妙在哪?皮影的闪转腾挪怎样实现?创意视频都能展示出来,让观众“透视”制瓷的神奇变化,“探秘”刺绣的一针一线,了解皮影艺人的巧手匠心……非遗里蕴藏的文化理念、工匠精神、美学价值等更加直观、具体,深入人心。

  我国的非遗丰富多彩,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技艺、经验与智慧。过去,认为非遗“又老又土”的不在少数,只见其形、不见其神的更大有人在。如今,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3D建模、全息投影、AI、AR等新技术的发展,让非遗倍增流行范、更加有意蕴。一方面赋予传统文化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表达,这尤其对年轻人的胃口;一方面淋漓尽致凸显非遗背后的时间沉淀、精神气质和劳动智慧,成为人们理解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一个窗口。

  非遗技艺具有专业性、复杂性,而技术赋能,恰恰能够化繁为简、提炼其神采。“以前看丝绸纹样只能看实物,现在能自己‘创作’,才发现老祖宗设计的图案里藏着这么多科学规律和美好寓意。”不少年轻人在体验传统丝绸纺织技艺AI模型后如此感慨。原来,只需通过手绘图输入,AI小模型就能即时生成丝绸纹样,屏幕上的传统云雷纹、缠枝莲纹在数字技术的“点染”下,产生渐变、拼接等现代设计。

  游戏式的体验,让观众在看热闹的同时了解门道,在获得趣味的过程中深得其价值。更进一步,科技与非遗相遇,降低了普通人参与非遗创作的门槛,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园林”,一览满园春色。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遗蕴含的海量信息内容,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资源、优质数据。截至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10万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人……把精彩的文字、美妙的音符、多彩的画卷、精彩的肢体语言、万千技巧等,进行妥善保护、数据采集,再对数据开展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创新创造、优化算法,无疑是对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助力。

  “非遗+科技”的创新实践,让古老非遗更炫酷,拓宽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渠道,带来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的双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1日 16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