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公关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关视野 - 内容展示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大地书单)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7      

本期主题——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大地书单)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文稿《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40篇。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四卷本增订版):金冲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这是一部回答中国人如何走过20世纪的作品,以大手笔写大世纪,用丰富的史实构造出20世纪中国历史的轮廓。
  ——黄道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吸收国内外二战史研究最新成果,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构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二战史话语叙事。
  ——张士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通过政治、军事、外交多维视角,展现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全貌与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黄如军(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主任)
  《百团大战》:岳思平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真实还原了百团大战的全过程,展现其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回击国民党污蔑、提振全国军民抗战必胜信心的重要作用。
  ——李 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综合型专题地图集,兼具学术性和历史普及意义。
  ——金以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抗日战争》(三卷本):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全面展现抗日战争的战场真相和历史逻辑,以史诗书写带给读者全新的战争史认知和文化自信。
  ——丁晓平(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抗战家书绝不只是抗战先辈留给亲人的家庭记忆,更是留给全体中华儿女的国家记忆。滚烫的字句里真实地记录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心潮难平!
  ——罗存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
  《南京大屠杀》:(美)张纯如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张纯如援引大量当事人日记和当年的新闻报道,再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向全世界还原了那段惨痛的历史,面世20多年来持续产生巨大影响。
  ——赵利剑(北京四中历史教师)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英)拉纳·米特著,蒋永强等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以开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史实启示世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意味着拯救中国人民于战火之中,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
  ——李红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1944:腾冲之围》:余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滇西,是中国抗日大战场的一隅,但在作者显微镜般的史眼之下,竟展现出如此波澜壮阔、令人心惊的图景。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抗战中,中国大学内迁,颠沛流离却又弦歌不辍。这是战时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也是不屈的民族精神写照。
  ——杨 平(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聆听历史的警世恒言

  胡妍妍

  有一些词语格外能引发我们的感怀和联想。比如,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它们两两相对,稳居天平两端,见证人类社会的沧海桑田。

  对中国人而言,抗日战争就是对战争与和平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之一,也最能引发历史与未来之思。

  从1931年到1945年,这是救亡图存的14年。血与泪,国耻与家仇,颠沛流离与生死相隔,日本侵略带来的民族创痛无以复加。但与此同时,战争带来的民族觉悟和人民团结程度,也是前所未有。正是靠着“每个人都是防线”的同仇敌忾、前仆后继,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最终打赢了这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战。

  从1945年到2025年,这是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80年。很多人从父母、祖父母再或曾祖父母那里,听过他们亲历的抗战故事。家与国的记忆交融相汇,那段岁月如何忘,又怎能忘?80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从鲜血染红的记忆中辨析来时路,一直在从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凝铸精气神。“多难兴邦”,并非苦难的应许,是自强开放和接力奋斗,才让这段历史从沉重一课变作振奋一课,才换来今天的山河日新、宏愿正酬。

  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

  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诚挚地向您推荐这份特殊的“大地书单”,邀请您以阅读的方式重返烽火年代,聆听战争与和平的警世恒言,读懂历史深处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这份书单里,有纵横捭阖的战略博弈,有枪林弹雨的前线战事,也有战时的社会动员和人民生活。阵地上,守护河山的呼声回响不绝;家书里,慷慨赴死的誓言掷地有声。一部抗战史,不仅是战斗史,更是心灵史,是取之不竭的骨气与志气源泉。

  这份书单里,有对历史的努力挖掘与接力书写。或是打捞沉没的史料,用确凿事实捍卫历史真相;或是与时间赛跑,抢救式采访行将凋零的亲历者,不让历史记忆被带进坟墓;或是与学术偏见、与选择性忽视作斗争,让世界看到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

  不仅仅是这一份书单。今天,网上网下,人们通过阅读来了解抗战岁月的热情高涨,读史知史的途径更加多元。有历史爱好者在网上做起“抗战直播”,以图文形式直播“抗战历史上的今天”,网友留言说:“每一篇微博都像是来自几十年前的电报,一片片国土沦陷,又一片片被收复。在一块一块新闻碎片中,拼出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英勇不屈的历史。”

  回望历史,更会生出对脚下每一步的敬重心和对未来的责任感。位于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出口处设计成了一条70多米长的隧道,观众一步步从遗址内部的黑暗,走向前方的光明,耳边是讲解员的声音:“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恨家仇。”

  阅读抗战历史,也是在走一条相似的心路。艰难时慷慨悲歌,绝境处凤凰涅槃,掩卷的那一刻,会真切体会到“和平”二字的千钧分量,体会到民族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涤荡与升华。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已经翻过,那穿透纸背的精神力量,我们是否读懂?

  

  英雄故事回荡在宇宙之间

  杨利伟

  2003年,我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了14圈,当我从舷窗俯瞰这颗蓝色星球,总会被一种奇妙的感觉攫住。在这无垠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粒微尘,然而在这微尘之上,曾经上演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航天员,我的目光常投向浩瀚星海,但我的心始终系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常想起语文课本里那些永不褪色的英雄故事。

  记得小时候读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五位战士浴血奋战至弹尽粮绝,最终纵身跃下悬崖。老师朗读时声音哽咽,我们这些孩子眼中闪着泪光。那时虽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民族大义”,但心灵已被某种崇高的事物击中。还有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他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数月,牺牲后日军剖开他的肠胃,发现的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这些故事如同一粒粒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被英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男孩,有朝一日会翱翔太空?在严格的航天员训练中,每当几近身体极限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坚持战斗、永不言弃的英雄们,他们用生命诠释的坚韧与勇敢,成了我突破自我极限的精神源泉。

  在太空中,每当飞越祖国上空,我总会格外仔细地凝视这片土地。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南的崇山峻岭,从华北平原到长江黄河,每一寸山河都见证过不屈的抗争。有时我会想,若英雄们有机会从太空俯瞰他们誓死保卫的祖国,该是何等欣慰?这片他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如今已是繁花似锦、星河灿烂。

  航天与抗战,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精神相通。都是向不可能发起的挑战,都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与毅力。火箭点火升空时的壮丽,恰似民族觉醒的火焰;航天飞行任务中的多系统协同作业,仿佛是当年全民抗战的现代缩影。作为航天员,我们承载的不仅是科学探索的使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魂。

  难忘语文课本中赵一曼烈士的绝笔信:“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这份家书我至今能诵。在太空的寂静中,这些文字常常回响耳畔,提醒着我:今天的星辰大海之梦,奠基于一代代革命先辈们的奉献与奋斗。

  当烈焰划破天际,一次次的火箭腾飞,都让我们感到这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英雄们的梦想——一个让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梦想;当五星红旗在太空展示,一次次的星际征途,都让我们看到民族复兴的曙光,更是英雄们精神不灭的回响。他们的牺牲与奋斗,使我们得以仰望星空;我们的探索与前行,将使他们的精神永耀寰宇。这种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永远燃烧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英雄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一种不灭的精神象征。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突破极限、追求卓越。课本里的抗日英雄们,如今早已化作星空中的永恒星座。星空无言,但英雄的故事永远回荡在宇宙之间;大地沉静,但英雄的精神持续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作为航天人,我们将带着这份崇敬与热情,继续书写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篇章,以此向英雄们致敬。

  (作者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守护全人类共同记忆

  马库斯  钟灏松  白士杰

  巴黎,在马库斯父母家中,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外祖父劳伦斯留下的照片,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它们绝非普通的图像,而是近一个世纪前真实场景的记录。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一张上海黄浦江的照片——水面上漂浮着尸体,可照片背面标注着“游泳”,这是外祖父当年为保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而精心编织的善意谎言。

  这些照片,承载着浸满血泪的历史,是中国人苦难与坚韧的直接见证。它们无声诉说着和平的可贵与脆弱,更警示着遗忘战争的危险。于是,从去年开始,我们一起拍视频,向全世界网友介绍这些照片的故事。网络上积极的回应让我们愈发感到,这些来自非交战方的照片证据,客观真实、不容反驳,对还原历史真相意义非凡。那么,能否让这些宝贵的照片回到中国?

  捐赠618张照片的过程,比我们设想的更为曲折。今年2月,我们带着照片和外祖父的旧皮箱,前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进行技术鉴定,却意外遭遇网络非议。莫名的恶意攻击、个别西方媒体的蓄意抹黑,让我们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有自媒体“有理有据”地造谣,说我们3人从网上下载照片欺骗大众,并且恶意质疑马库斯的身份信息。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我们深知,这些照片承载着无数逝去生命的重量,不能被攻击言论击垮,必须完成这次捐赠,让真相得以留存。

  幸运的是,中国外交部、驻法国大使馆、国家文物局以及淞沪抗战纪念馆始终给予我们坚定的支持。专家与我们一同整理材料、开展鉴定工作,中国朋友们耐心安抚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正义的人们与我们并肩作战。

  这些影像资料,不只属于中国,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遗憾的是,一些欧洲青年对亚洲反法西斯战场的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日本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更不清楚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在刻意抹杀、歪曲历史,否认侵华暴行。当年外祖父费尽周折、历尽艰险,将它们完好保存下来,一定希望历史能被公正地记录和传承。我们让它们回到中国,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历史,让不该被遗忘的记忆得以延续。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包括中国、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饱受战火摧残。在法国,人们铭记纳粹占领下的苦难,也铭记抵抗运动中展现的勇气。正如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那样——我们都用鲜血与牺牲,捍卫了人类的尊严。1964年1月,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今天,希望这618张照片继续镌刻我们的友谊,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团结与和平,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中法两国人民因共同抗争结下精神纽带,未来我们更应守护好这份历史记忆,让正义代代相传。

  (人民日报记者崔寅采访整理)

  

  为什么历史需要不断讲述

  王建朗

  一般而言,历史需要不断讲述,需要不断深化研究。抗战史、二战史的研究尤其如此。这段历史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同国家从不同立场出发,往往有不同解读,存在争议。比如,日本一些人对发动侵略战争、对战争中的很多暴行至今不能正视,这种错误史观需要我们展开针对性的批驳。再如,即使同是战时盟国,对这段历史也有不同的认识,欧美国家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其二战史著作中对中国战场讲述较少,这也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与交流促其改变。

  这些年来,国内抗战史学研究越来越深化,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过去我们讲抗战主要讲军事作战,这些年学界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在军事上抵抗外敌,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孕育和积累了现代化的新因素,包括国共力量的消长、民主力量的成长以及人口内迁、工厂内迁和文化教育内迁带来的新变化新动力等。

  研究战争,不是为了记录仇恨,而恰恰是为了避免战争,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要让人们了解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战争的残酷性如何,进而以史为鉴,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自觉从机制上阻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抗战精神的传播需要附着于实证研究。当读者看到中国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如何坚持打赢这场战争,自然就能体会到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经常举一个例子,全面抗战爆发之时,中国这个大国的钢产量还不到日本钢产量的1%。这意味着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中国人就是在武器弹药都很不足的情况下,“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靠着流血牺牲,靠着坚守不退,赢下了战争。抗战史中常常发生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牺牲,有时几乎一个师的部队都伤亡殆尽,这种牺牲是现在难以想象的。这种牺牲精神就是爱国精神,这种历史讲述,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

  抗战史、二战史是培育正确历史观的宝贵资源。历史观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息息相关,是一个人观察世界、观察国家、观察社会的出发点。坚定正确历史观的人,会自发地热爱国家,热爱和平,自发地去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怎样尽自己的责任。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在大家面前,为树立正确历史观发挥正向作用。

  (作者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9日 20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