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百年碉楼“搬家”记
时间:2025年08月25日      来源: 光明日报      浏览:1      

百年碉楼“搬家”记



你见过始建于民国的碉楼“拔腿前行”吗?日前,承载着近百年岁月记忆的省级文保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南塘镇西塘碉楼在工程技术人员的保护下,“安坐”于巨型自行式模块运输拖车之上,缓缓“前行”,最终停驻在新址。这座重达350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历经4个月的周密筹划与精密施工后,成功向南平移300米。

这场文物迁移是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正如一位网友评论:这一“移”,移的是位置,守的是文脉,见的是匠心,赢的是未来。

南塘镇西塘碉楼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浙南地区典型的防御性民居建筑。2011年,乐清碉楼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共有22座,西塘碉楼是其中的一座,为全石构建筑。

此次文物迁移源于浙江省“十四五”期间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甬台温高速公路扩建需求,原四车道将拓宽为八车道,而西塘碉楼恰位于现状高速红线仅9米处。为兼顾文物保护与交通发展,乐清市开始着手西塘碉楼迁移工程审批工作,2023年11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24年4月获省人民政府批复。

在浙南大地上,碉楼的一砖一瓦凝结着先人智慧与乡土记忆。如今,为配合重点工程建设,这座不惧风雨岿然矗立的碉楼迎来了一次特殊“旅行”。西塘碉楼前行一步看似轻松,背后却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以匠心守护文化的沉甸甸的真心。“从4月9日开工到完成基础对接,每一步都需精益求精。”项目现场负责人吴良伟说,真正体现“精密”二字的是实施阶段的每一个细节。项目团队采用“托盘结构整体提升+液压同步平移”等前沿技术,像进行一台极其精细的“外科手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构建碉楼数字孪生模型,实时监测应力变化;对木构架、墙体等薄弱部位实施“一对一”加固;迁移路径下的路面,经过特殊处理,确保平移过程中的结构安全。

“真的是‘步步惊心’,也‘步步精心’。”吴良伟表示,“最高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就像呵护一位百岁老人稳步前行。”

等西塘碉楼到达指定地点后,工程技术人员还将进行碉楼降落工作,让碉楼平稳落在支墩上,做好混凝土基础连接等工序,预计9月底前全面竣工。

迁移之后,西塘碉楼也将焕发新生。后续碉楼新址旁将建设一座三合院,复原周边历史风貌,打造碉楼主题博物馆,宣传文物保护。乐清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打造“活态文化遗产”样本,通过场景还原与互动体验,让公众更直观感受碉楼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匠心智慧,让碉楼不只是“被保存”,更是“被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这场迁移是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生动样本。“历史建筑不用为发展让路,而应与时代同行。”正如有关专家所言,从国家文物局批复到地方多部门协同推进,从技术方案论证到施工细节把控,全程体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碉楼每一步的“前行”,都是人们心怀敬畏之心、借助现代技术,延续历史记忆的步伐。

随着西塘碉楼平稳落定,重点文物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而甬台温高速的扩建也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场跨越时空的“迁移”,正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记者 陆健 通讯员 梁琳)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