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内容展示
【冀观察】河北本土资源如何育出科学教育新芽?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来源: 人民网-河北频道      浏览:5      

【冀观察】河北本土资源如何育出科学教育新芽?

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

今年6月,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的一所小学热闹非凡。无人机在“山峰峡谷”模型间穿梭接力,一群“小工程师”用纸板搭建的承重桥展现出惊人承载力。这不是专业科技竞赛,而是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的现场。

这场设置了36个趣味赛项的活动,吸引了全区21所中小学的284名学生同台竞技。这便是河北科学教育变革的一个缩影。

复兴区的孩子在操控无人机参加比赛。聂长青摄

复兴区的孩子在操控无人机参加比赛。聂长青摄

从家庭实验室到院士讲堂,从乡土田埂到人工智能前沿,在短短几年间,河北这个传统教育大省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悄然重塑科学教育的生态版图。

从资源困局到全域协同

科学教育在河北的推进,首先面对的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瓶颈。在传统模式下,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名校,而农村学校则面临师资不足、设备匮乏的困境。

邯郸市复兴区的破解之道颇具创新性:以8所省级实验校为核心组建集团校教研联盟。在这一机制下,邯郸市第五中学向西部薄弱学校开放了百万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中学骨干教师带着编程课“送教下乡”;岭南小学的“云端科学微课堂”整合高校慕课、虚拟实验等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衡水市则通过“三个加法”策略系统推进科学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做加法、校内外资源整合做加法、人才培养做加法。值得一提的是,衡水中学将学校科技馆、学生发展中心向小学、初中学生免费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冀州区将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列为2025年必办的10项民生实事之一。

衡水中学机器人社团编程日常。赵岩摄

衡水中学机器人社团编程日常。赵岩摄

邯郸市曲周县的“‘飞阅未来’航空航天球型无人机科普活动”则探索了另一种模式——由县图书馆牵头,联合本地科技公司、专业飞手团队,打造了为期四天的沉浸式体验营。参与者上午学习无人机理论、空气动力学知识,下午进行真机实操训练,最终进行竞技比赛。

曲周县图书馆馆长张小燕表示:“‘玩中学,赛中悟’是核心,整合社会专业力量弥补了学校在尖端科技体验上的不足,点燃孩子们对空天科技的热情。”这种“政府搭台、专业运营、普惠学生”的模式,为县域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资源引入路径。

面对城乡差异、校际差距的现实瓶颈,河北多地正通过区域协作、普职融通、京津冀联动等创新模式,打破资源壁垒,构建全域协同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从知识传授到创造力孵化

河北科学教育的第二个亮点,在于打破学科边界的课程重构,传统分科教学被项目式学习取代,知识传授让位于创造力孵化。

以科学课程夯实基础,以科学制作锻炼实践能力,以科学社团拓展兴趣边界,以院士讲座开阔视野,以竞赛项目检验成长成果……“科学教育就像搭积木,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素材去创造。”邯郸市第五中学党委书记牛相燕道出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保定莲池区在今年8月6日启动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暨“逐梦苍穹 莲航未来”中小学生航空航天展。在展览现场,学生们亲自讲解自己的航空航天小发明、绘画等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保定市莲池区第一实验中学学生讲解太空生态舱的设计理念。李欣晔摄

保定市莲池区第一实验中学学生讲解太空生态舱的设计理念。李欣晔摄

河北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抓住了两个关键点:项目化驱动和跨学科整合。衡水市在深化科学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项目式、跨学科教学等有效教育方法”。

在邯郸市复兴区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操控无人机扫描校园,在阿里云平台重建三维虚拟校园。物理课的力学建模、信息课的交互编程、劳动课的传感器外壳制作,通过一个项目实现多学科融通。这种跨学科学习模式,正在河北多所学校落地生根。

课程变革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当学生亲手制作水火箭并调整发射角度时,抛物线方程不再枯燥;当他们在阳台观测植物生长时,光合作用原理变得生动具体。科学知识在孩子们动手实践中“活”了起来。

从实验室到广阔天地

河北科学教育的另一个突破点,在于打破校园围墙,连接广阔世界。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作为农业大县和“科技小院”发源地,邯郸市曲周县将地方资源转化为科学教育的鲜活素材——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开发“土壤科学”“节水灌溉”“生态农业”等系列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田间实验;以曲周龙灯等非遗传统工艺为载体,设计“传统工艺中的科学原理”探究项目,引导学生用工程思维改良制作工艺,入围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发挥16所“科技小院”的核心作用,构建辐射周边学校的实践网络……

8月的张家口市崇礼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迎来一群特殊客人。第17届河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此开幕,来自全省的1923名选手组成993支参赛队展开角逐。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科协副主席杜彦良在开幕式上寄语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它让青少年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动手能力、编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第17届河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现场。张家口奥林匹克公园供图

第17届河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现场。张家口奥林匹克公园供图

保定市莲池区的科学教育布局更为系统。他们深度推进“馆校融合”,联动12家场馆与7所高校实验室,打造“博物馆文明对话+实验室科研体验”双轨模式,运用裸眼3D等技术开发沉浸课程,年惠及师生4000余人。同时,贯通实施“小学启蒙—初中探索—高中养成—大学创新”四阶培养体系,校外科技实践覆盖率达92%。

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升质量,河北科学教育的新路径已然清晰可见。当本地资源遇见前沿科技,当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燕赵大地正培育出一批既能扎根土地又能仰望星空的科技新苗。

【记者手记】

河北破解科学教育困局的核心逻辑在于:打破资源流动的壁垒,构建“校内挖潜、社会引入、区域联动”的协同网络。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拥有触摸科学、探索未来的平等机会。

当实验室与科技馆的边界消融,当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流动,科学教育的活水才能真正滋养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这,是河北科学教育走出新路径的坚实第一步。

相关阅读

【冀观察】系列报道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河北频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