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内容展示
大城“三管” 内外兼修——天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来源: 天津日报      浏览:9      

大城“三管” 内外兼修——天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勤俭桥旁的月季园。 记者 孙立伟 摄

西青区老旧供热管网提升改造。 记者 潘立峰 摄

  从“绣花针”般的精细管理,到“智慧脑”的科技赋能,再到多元共治的“众管”格局,天津将改革之刃精准施于城市运行的肌理,优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体制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转化为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探索出超大城市智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一条以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勾勒人民满意新图景的实践路径,在津沽大地清晰铺展。

  “三管”齐下,焐热的是民生温度,破解的是城市难题,凝聚的是共治力量。安全、高效、宜居的超大城市运行图景中,“颜值”与“气质”在细微处提升,“面子”与“里子”在善治中兼得。治理的“温度”“精度”“广度”,正化作津城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大城细管 ——

  以“绣花功夫”织就民生温度

  城市治理,功夫首在细微处。天津以“绣花功夫”深耕大城细管,聚焦群众关切的细微之处,以改革之针穿引治理之线——从保障冬日居室温暖,到守护日常用气安全。一套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治理新机制悄然成型:统分结合、上下贯通,如同精密校准的仪表,实时感知着从市容环境治理到居家服务的细微变化,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今年冬天老人能睡个安稳觉了!”这个夏天,南开区邮电多层小区8号楼居民贾明摸着新换的阀门和清洗一新的暖气片,脸上写满期待。去年供热季,因家中有患病常年卧床的老人,对室内温度要求较高,贾明向供热部门反映了情况。如今,天津能源集团津安热电有限公司通过“一户一策”改造方案,扩管径、改管路,彻底解决了这一“关键小事”。

  这是天津优化大城细管体制机制、打造精准精细城市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

  今年,天津开展城市供热“冬病夏治”工程,将5000户居民点位列入改造计划。上半年,全市“冬病夏治”工程户内提升改造完成6884户,超额完成原计划的37.68%。超额完成目标的背后,离不开精准施治的“绣花功夫”。市城市管理委供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李文彩表示,通过调整管道、更换阀门滤网、更新散热器、冲洗管道等“微手术”,精准提升居民户内供热设施运行水平和末端保障能力,越来越多的家庭告别了供热烦恼。

  精细治理在燃气安全领域同步推进。这份精细治理,既暖在冬季,也守护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烟火气”。今年,天津持续推进燃气旧管网改造,计划200公里目标已在上半年完成204公里,超额完成计划,打造“不漏气、不腐蚀、不断供”的安全屏障。

  在推进民生服务精细化的同时,天津着力完善精细化治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对涉及城市管理的7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144个配套制度文件效能进行全面梳理评估的基础上,修订海河沿线景观照明管理办法、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与作业规范等法规文件。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市容市貌全面提升,新增停车泊位5000余个,建成开放70个口袋公园,574座供热站热源监测实现全覆盖。

  “从一‘暖’到一‘安’,关乎民生无小事。大城细管就是要着眼城市运行的细微之处,在管网、用户端、源头和‘一张网’建设上持续发力。”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蔺金太说。

  大城智管 ——

  科技赋能打造“城市大脑”

  面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挑战,天津正用“智慧”破局:打通数据“血脉”,铺上高速网络和算力,构建起全市统一的“数据池”和城市运行“智慧大脑”,这套系统让治理变得“耳聪目明”。从市容管理到交通疏导,从桥梁健康到社区琐事,智慧力量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通过持续建设,天津这座超大城市的“智慧大脑”正被赋予更强大的感知、判断与应急能力。

  在普济河道立交桥维修现场,一套由市城市管理委道桥中心和河北工业大学团队共同研发的智慧工地系统正在大显身手。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3D模型动态展示和电子档案精准记录三大模块,施工人员可以随时调取每片梁体的详细数据,实时掌握工程进度。“过去查资料要翻箱倒柜,现在点几下屏幕就能完成。”市道桥事务中心工程管理科高级工程师于海生边操作边介绍,系统不仅能显示梁长、重量、细部尺寸等多项参数,还能模拟后续施工流程,让复杂的桥梁维修更加精准高效。

  这正是天津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城市治理、打造智慧高效大城智管体系的缩影。

  天津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转型,重点打造“天津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已整合接入七大城市管理业务系统,构建了涵盖道桥监管、供热监管、燃气安全等九大类核心应用场景。其中,道桥监管系统已在赤峰桥、富民桥、金钢桥等10座重点桥梁安装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加速度、应变等结构数据;供热系统实现对全市574座供热站运行数据的全覆盖实时监测;燃气安全系统监测着全市7000个智能终端设备。

  在环卫领域,智能监管系统已接入并实时监控1567处环卫设施和2125部作业车辆信息,通过结合“以克论净”考核系统,实现道路保洁质量的精准管控。这些智能化应用的背后,是天津新型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全市已建成5G-A(增强版5G)基站300余个,智算规模突破1万P(约相当于1万台高性能服务器的算力),为城市管理提供强大算力保障。

  “智能化转型让城市管理从‘人海战术’迈向‘一网统管’。”市城市管理委网信办副主任王克磊告诉记者,“通过数据赋能,我们正在构建更智能、更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天津方案’。”

  智慧治理的触角,正从专业领域延伸至城市运行的“神经末梢”。天津着力打造“城市大脑”升级版,推动政务服务全面迈入“指尖时代”——“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成为常态,高频事项“一次办结”。全市“一盘棋”的治理格局下,“津治通”一网统管平台如同智慧中枢,贯通全市5900余个社区(村)、2万余个网格,织就一张感知灵敏、处置高效的数字之网。“热线+网格”“警格+网格”的双融合模式高效运转,支撑2.5万余名网格员和7000余名区街两级专业处置人员协同工作,累计办结民生诉求等事项421万起,办结率达95.8%。同时,聚焦便民利企,通过打通117个政务服务办事堵点、推行跨省通办和京津冀联办等17项效能提升措施,政务服务网上实际办理率突破90%,智慧津城跑出了便民“加速度”。

  大城众管——

  多元共治绘就“同心圆”

  大城众管的核心,在于变“政府包办”为“多元共治”。天津通过创新参与机制,将市民关切、企业活力、社区智慧深度融入治理全链条——不再是单向管理,而是搭建起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平台。这种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变,不仅提升了公共事务的响应精度与执行效能,更培育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持久的家园归属感。

  走进南开区淦江西里小区,85岁的孙志林轻抚楼道里新装的扶手,笑容舒展:“对我们这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这扶手就是‘救命稻草’!”这个有着近40年房龄、近770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改造目前进入尾声,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居民喜上眉梢。

  这一蝶变,源于天津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及优化大城众管机制改革——以“一小区一案”改造为核心,撬动居民、社区、政府、企业等“多元共治”。

  “以前改造是政府干、居民看,现在大伙儿都抢着出主意。”社区工作人员王欢点开手机里的“改造沟通微信群”,信息正滚动刷新。此前,一条“希望加装楼道扶手”的居民建议在群里引发热议。“您这建议提得好!方案已有考虑,位置咱们现场定。”工作人员立刻响应。面对施工噪音扰民的担忧,施工方也迅速承诺:分区域施工,错开休息时间,把影响降到最低。

  这场“群”策“群”力的改造,正是天津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推行老旧小区改造的生动实践。

  “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老旧小区,改造必须‘量体裁衣’。”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更新处倪雪原介绍,像天拖片区这样的城市更新项目,内部就精准划分了4个社区单元,对应11个居委会、22个老旧小区。“我们坚持‘一小区一案’,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各有侧重。”她以淦江西里小区改造为例,“雨污分流、飞线入地是基础,智慧安防、扶手座椅是完善,社区公园、智慧平台就是提升,每一步都问需于民。”

  “众管”之力,不仅让老旧小区焕新,更点燃了居民的“家园情怀”。

  在淦江西里小区,像孙志林一样的居民自发当起了环境“监督员”。这种共治模式正从小区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图景:天拖片区盘活的空置商业将引入城市奥莱新业态,打造“24小时不夜街区”;专业物业即将入驻提供长效管理;居民、商户、企业、政府携手勾勒“15分钟生活圈”。“过去是政府‘独角戏’,现在是社会‘大合唱’。”倪雪原说,“全市稳步推进的180个‘一小区一案’改造,就是180个共治共建的生动课堂。”

  当万千居民的“微心愿”融入城市更新的“大蓝图”,家园的温度便真切可感。“家门口变美了,心气儿也顺了!”孙志林朴实话语道出了共治共享的真谛。天津这座超大城市的“颜值”与“气质”,正在点滴共建中不断提升。(记者 雷风雨)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天津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