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一张智能卡背后的故事(千行百业看海归)
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3      
摘要:在智能卡领域,郭天光已经深耕了20多年。从英国利兹大学毕业后,郭天光的足迹辗转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并于2008年加入北京握奇数据有限公司。17年来,他带领团队已取得22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了4项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今年4月,因在智能卡领域的贡献,郭天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一张智能卡背后的故事(千行百业看海归)

范燕超


  郭天光(中)在实验室内与团队讨论产品方案。

  郭天光团队设计的部分智能卡产品。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小记

  在智能卡领域,郭天光已经深耕了20多年。从英国利兹大学毕业后,郭天光的足迹辗转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并于2008年加入北京握奇数据有限公司。17年来,他带领团队已取得22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了4项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今年4月,因在智能卡领域的贡献,郭天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我们是技术工作者,也是创业者。这么多年来,我们最大的底气就是科技创新、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国家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郭天光说。

  

  以智促质实现蝶变

  2008年秋天,刚刚加入握奇的郭天光带领团队前往全球知名的法国智能卡展览会寻求国际合作。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当时自己在现场时的五味杂陈。

  “比一比、看一看之后,才知道被‘卡脖子’是什么滋味。我们的展台小小的,隐没在角落里,根本没有人搭理。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智能卡产品,让欧美国家看看中国的科技力量。”郭天光说。

  回国后,郭天光全面分析了公司处境:硬件靠进口、技术靠模仿,软件成果差距很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整条流水线将全部停工,等着法国专家来处理。“企业的命脉被握在别人手里,真的太难受了。”正是这段经历,让郭天光团队达成共识,智能卡的设备和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0年前后,握奇收购了一家沈阳的设备厂,开始打造中国自己的智能卡设备。技术团队一起泡在工厂里磨方案,除夕夜围在一起边吃饺子边讨论。最开始,自研的新机器损坏率高、速度慢,每小时只能产出500张智能卡。小半年过去后,每小时能产出1500张,后来又增加到3000张,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我们的新设备不仅稳定性、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还补齐了一些进口设备没有缓冲区的短板,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故障。此外,成本下降了1/3。”郭天光说。

  设备有了只是第一步,还得推出更多创新产品。2009年,郭天光主导与新加坡星展银行的合作项目,发售了全球第一张将银行卡功能和交通一卡通功能融合起来的双界面CPU卡。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与大学合作组建实验室研发团队。通过设立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创建技术中心、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并培育了一批高技能人才,逐渐构建起企业技术核心队伍。

  2012年,郭天光团队研发出的智能卡产品SIMpass,凭借较高的安全性成为当时移动卡支付的知名产品;2015年,他们又研发出ETC技术设备,成功实现车辆收费不停车,如今已在新加坡得到了大规模应用。2022年5月,郭天光团队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卡,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法国大巴黎地区基于安全芯片的电子票项目,奠定了中国智能卡在欧洲交通市场的主流供应商地位。截至目前,握奇已申报知识产权1200余项,实现了从最初的磁条卡到芯片卡,再到现今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的蝶变。

  17年里,郭天光团队每年都会参加法国智能卡展览会,看着自家展台一年一年扩大,从不起眼到与国外高科技企业不分伯仲再到全球知名智能卡供应商,前来希望寻求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了。郭天光说,只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目标。某些国家以所谓“脱钩断链”、科技封锁等手段打压竞争者,对于拥抱竞争的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企业永远会在风雨中破茧成蝶,给世界提供更多更优的选择。

  不断拓宽国际视野

  早在2000年初,郭天光便敏锐地觉察到,新一轮科技竞争即将到来。要想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做好自我提升,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二是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更新与世界对话的技巧和思路。只有突破认知,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2011年,带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学习态度,郭天光进入湖南大学攻读软件工程硕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随着国际业务的不断拓展,郭天光意识到经济学管理的重要性,他说,与外国企业打交道,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2014年至2017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的推荐下,郭天光进入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如今,在他的团队中,科研人员不仅可以面试管理者,还可以自选领导,工作氛围融洽,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在郭天光团队的努力下,握奇的海外业务已占到集团业务的70%以上。回顾多年的留学访学经历和与外国伙伴打交道的经验,郭天光笑着说:“在进行国际交流尤其是技术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收起咱们中国人谦虚谨慎的美德,自信展现实力。不然,一些外国朋友其实很容易摸不着头脑。相比于‘我们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这种说法,‘我们的技术比您的方案领先了5年’的表达会更有效,直接勾起对方的兴趣。中国的技术是不怕比的,要自信大胆地亮出来。”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对郭天光来说,“兴趣”“耐心”和“寂寞”是他一路上的三大关键词,也是他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时坚持的准则。

  搞科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传入中国,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郭天光便对贝斯克语言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是自编程序让电脑做出一朵小花,或是唱一首“嘀嘀嘀”的短歌,都能让他兴奋好久,编程是他童年最大的快乐。

  命运的齿轮从那一刻便开始转动。即便大学主修管理专业,但郭天光只要一有空,便跟着计算机系的室友去蹭课,自学Java编程语言。

  1997年本科毕业后,郭天光到中国联通工作,其间密切关注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兴趣在哪里,人的关注点就会在哪里。2008年初,我想要创业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仅花了半天时间便决定辞职下海,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也正是源于这份热爱,那些旁人看来不可逾越的高山,化为郭天光眼中清晰的目标,并始终坚信“路虽遥,追则能达”。

  搞科研,要允许试错和犯错。郭天光表示,“在科研领域,做一千次实验,可能只有一次能摸到成功的门槛。试错是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搞科研最忌拔苗助长,没有人一上手就能研发出顶级产品,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往往藏在一次次试错的过程中。对研发人员来说,一颗能承受压力的强大心脏与优秀的个人能力同样重要。”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每一个进入郭天光团队的年轻人,都会被给予一定的成长时间。“科技创新是自我迭代的过程,过程是艰辛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将热爱转化成专业。而成功的科研产品也很可能遇到特定的时间和需求节点才能引起轰动”。

  近年来,郭天光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在技术研发领域,他组建团队进行量子算法研发,为进一步守护中国信息安全增力;作为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他积极为首都的发展建言献策,3年前提出的“鼓励扶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建议,如今回看,仍具有前瞻意义;参与精准扶贫,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企业导师,郭天光希望能将科研思想和技术带给更多学生,鼓励和帮助更多年轻人投身国家科研事业,这也是他未来最看重的工作之一。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