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瑞超 郭美杉
北京市东城区长保大厦一层,首家京东旗下自营外卖门店“七鲜小厨”在2025年7月正式开业。透过玻璃明档,往来人群可以清晰看到12个自动炒菜机器人替代了传统厨师的人工炒制,菜品包括馄饨面食、隆江猪脚饭等。
7月22日,京东宣布启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拿出10亿元现金,为全国1000道菜寻找提供大厨配方的合伙人,开店、现炒制作和品控涉及的一应环节,则均由京东负责。
这一次,京东打算下场炒菜,借此跳出现有体系,重构外卖,乃至整个餐饮行业的增长路径。
破局外卖困局,京东的差异化竞争
在美团、饿了么主导的外卖市场,京东七鲜小厨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与传统外卖平台“二房东”模式截然不同,七鲜小厨采用 “合营厨房+菜品合伙人”模式。餐饮商家和个体厨师只需提供菜品配方并参与研发,而租金、人力、运营成本全部由京东承担。
这种模式解决了餐饮行业优质餐饮品牌因房租与人力成本高、传统外卖平台收取高额佣金及供应链限制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长期痛点。七鲜小厨业务负责人刘斌还表示:“我们不是要抢餐饮店的生意,而是希望和优秀的餐饮商家一起,从幽灵外卖、黑外卖的手里,拿回本该属于品质餐饮商家的生意。”
记者通过APP发现,一份补贴后的小炒牛肉盖饭价格从33.8元降至17.8元。在价格定位上,七鲜小厨明确瞄准10-20元价格区间。京东经由供应链优势,直指低价“幽灵外卖”市场,避免与客单价30元以上的正餐餐厅直接竞争。
透明化革命,构建食品安全新标准
针对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七鲜小厨实施多项创新保障措施。所有门店均配备24小时不间断的后厨直播系统,消费者可实时监督菜品制作全流程。从食材处理到烹饪装盒,各环节实现全程透明化。
在供应链环节,京东严格筛选中粮、中盐、益海嘉里等知名品牌供应商。肉类及净菜均在工厂完成清洗、切割和标准化生产,经严格质检后密封包装,全程冷链配送至门店。门店内省去了传统餐饮的洗切配环节,直接从密封包装中取用食材进行现炒。
七鲜小厨执行覆盖六大领域、共计40项的高标准检验检疫流程,包括环境质量监控与水质安全检测等。同时携手香港知名卫生管理机构史伟莎,定期开展专业害虫防治及消毒作业。这套全方位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前外卖行业的核心痛点。
公关战略解析:定位与危机应对之道
在品牌定位方面,京东将七鲜小厨定义为“餐饮外卖领域15年来最重大的供应链模式革新”,超越单纯的外卖服务框架。这一定位显著拔高了项目的行业高度与创新形象。京东同时着重突出其社会担当,明确表示在该模式中“租金、人力及运营成本均由京东承担,确保合作商家零亏损”。这种将商业项目与社会责任相融合的表述,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与公众认可度。
计划宣布的首日,店内工作人员就面临了意想不到的挑战:“订单量比往日翻了一倍还多”,爆单导致数百件订单无法准时出餐配送。
在危机应对方面,京东对开业爆单问题采取了坦诚态度。面对出餐延迟的情况,工作人员直接回应:“今天确实订单有点比往日翻了一倍还多,后续还要看,但是首家店,刚开始运营,所以就是会暴露一些问题”。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反而赢得了公众的理解。
万店雄心下的挑战与隐忧
尽管京东雄心勃勃地宣布三年内将在全国建设超过1万家七鲜小厨,但这一目标面临多重挑战。
首要挑战在于规模化运营的压力。首店开业便出现订单激增,暴露出运营能力短板,如何在迅速扩张中维持产品质量和服务一致性成为核心难题。
设备层面,自动化炒菜锅提升了效率,但各地消费者口味偏好差异显著,消费者对“机器风味”的接受度仍需验证;设备稳定性同样关键,此前因断电导致炒菜设备停运,此类技术故障若重复出现,将严重冲击顾客体验和品牌信任。
资金负担同样不可忽视。资深投资人卓威舜强调:“这种自营模式,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资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未来三年要达到1万家门店,选址的压力和运营的压力才是最大的,盲目开店可能会死得很快。”
结语
七鲜小厨带来的不是一次单点创新,而是一次从供给到交付的系统性重构。平台“做重”,换来的是品质可控、效率可衡、履约可复制——让高品质外卖,具备了系统化、规模化的输出能力。加速品质外卖的扩张。
这不仅为品质外卖打开了新的提速通道,也带动了整个餐饮供应链的结构性升级。净菜供应、冷链物流、厨房设备、自动化炒菜系统……七鲜小厨正在激活的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餐饮基础设施网络。
一场由平台主导的“品质革命”,正在外卖产业悄然展开。七鲜小厨,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起点——一道尚未写完的开放命题。
那么,你觉得“七鲜小厨”怎么样?